当前位置:首页>二十大精神> 正文

二十大精神

读懂中共二十大 读懂中国共产党——“红厅论坛:读懂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主题研讨会综述

日期:2022-11-11 点击数:来源:新华网

介绍中国经验,传递时代声音。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新华通讯社联合主办的“红厅论坛:读懂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主题研讨会2日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红色大厅举行。

不久前闭幕的中共二十大,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伟大发展成就和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力,大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不仅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也为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更多信心。

这次研讨会上,围绕“关键在党”“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议题,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展开了深入交流探讨,读懂世界坐标中的中共二十大。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坚强有力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力量。”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理事长曲青山表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新时代十年来,正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坚定而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带领中华民族推进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华通讯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傅华表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中国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黄一兵认为,“关键在党”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是过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功的重要经验,也是未来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根本遵循。“关键在党”是深刻的历史启示、是郑重的人民选择、是崇高的使命召唤、是独有的清醒坚定。

“中国多年来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战略研究所顾问舍拉迪尔·巴克特古洛夫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角色使中国人摆脱了“屈辱世纪”的枷锁,发展了自己的经济。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富有远见的政策的指导下,拥有无限潜能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实现发展目标。

通过一代代人接续奋斗,中国开创了现代化新道路,让人类社会发展的天地变得更加开阔,与会人士高度评价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意义和时代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新华通讯社副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赵承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既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六研究部主任张士义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共二十大报告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实现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走在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上。”英国知名学者马丁·雅克表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建设一个更公平的社会,当中国走上以公平为核心的现代化道路后,这种以公平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放眼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赓续传承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新华社研究院研究员傅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文化自信,推动中国不断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仔细研读二十大报告,会发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都贯穿于国家各项政策当中。”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外国专家安吉认为,当前,中国积极深入参与全球治理,为国际社会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深刻影响着全世界。

关闭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江南大学 JW17219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8206 0510-85328207(传真)
服务邮箱:fjc@jiangnan.edu.cn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08:00-11:30;13:30-16:30

  • 微信服务号

  • 微信订阅号

  • e江南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