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理论阵地> 正文

理论阵地

【光明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必须坚持“两个结合”

日期:2022-11-04 点击数:来源:光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是我们党百年来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为新时代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1.“两个结合”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们党的成功之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绝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肩负的使命任务、所从事的事业,都是前无古人的,在开创性实践中遇到的大量崭新课题,没有也不可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答案。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面临的历史条件、承担的历史任务、遇到的具体矛盾和问题、需要解答的时代课题,都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只有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无畏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大胆探索、不懈探索,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我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列宁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只有为人们所普遍认同,才能成为真诚持久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结合起来,并赋予其人们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只有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正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我们既不丢掉老祖宗,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又敢于说新话,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作出中国共产党的原创性贡献。百年来,我们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雄辩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当然,坚持“两个结合”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需要对本国国情有深刻准确的把握,需要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怀有足够的礼敬,否则,要么就会照抄照搬、固守本本,陷入教条主义,要么就会忽视传统、远离大众,造成水土不服。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过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给中国革命造成极大损失的惨痛教训,也有过无视时代发展要求,思想僵化、迷信盛行,使人们思想和行动受到严重束缚的切肤之痛。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些国家片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以为唯一正确、事实上却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社会主义模式,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画等号,不仅败坏了马克思主义名声,而且窒息了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生命力,最终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总起来说,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及时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根本途径。“两个结合”做得越好,理论创新之源就越丰富,理论创新之力就越强劲,理论创新成果就越能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2.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及时作出回答,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更好开辟未来。

把握基本国情。人们总是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理论要正确指引实践,就必须对历史给定的条件有充分的认识,认识得越全面越深刻,越能增强历史创造活动的预见性、主动性,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我国基本国情及其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了解深了解透。要深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拥有继续前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紧密结合基本国情,理论创造才会更加符合实际,理论成果才会更加有效管用。

洞察时代大势。时代大势展示着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汇聚着社会变革的新信息,蕴含着复杂多变的新机遇新挑战,只有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理论才能成为引领时代的旗帜。要正确判断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揭示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人类进步的一边,顺势而为,乘势而进,旗帜鲜明反对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零和博弈,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互动,深入研究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的深远影响,准确分析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为我们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提供科学的战略预见。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强化促进这一历史进程的重大战略支撑,注重防范有可能迟滞甚至中断这一历史进程的重大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战略谋划、战略指引。

聚焦现实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开辟了广阔空间。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将分析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作为理论创新的着眼点和生长点。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紧密跟踪亿万群众前沿性探索碰到的新困惑、前进道路上不期而至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聚焦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反复出现的共性问题,久治不愈的顽瘴痼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敏感问题;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问题;聚焦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问题;聚焦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密切关注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临的独有难题,特别是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深入剖析问题原因,找准问题症结,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总结实践经验。理论创新的目的是揭示规律、发现真理,更好指导实践。社会活动的规律往往隐藏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背后,发现它的真容,不仅需要实践的逐渐演进和积累,而且需要艰苦的思想理论探索和概括。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和古生物学中一样的情形。由于某种判断的盲目性,甚至最杰出的人物也会根本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后来,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现在到处都露出自己的痕迹”。要增强历史思维,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阔的历史视野回望过去、审察得失,深入探究沉淀在历史深处的客观规律。善于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新时代伟大实践、伟大变革积累的成功经验,经济社会各领域创新实践形成的具体经验和基层干部群众生动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总结世界各国治乱兴衰、执政成败的经验教训,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趋势,得出能够科学预见未来的正确结论和真理认知。

3.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推进理论创新的丰厚沃壤,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分发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尤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安邦理政的治国之道。科学理论总是在借鉴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在绵延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智慧。其中主要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以重射轻、均输平准的调控思想,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的重农理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经验智慧都是我们的祖先独立创造出来的,为我们今天坚持自信自立、增强理论创造的底气和勇气提供了坚实历史支撑,为我们进一步丰富新时代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了重要思想原料,为我们深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律性认识提供了重要历史镜鉴。

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科学理论不仅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行动指南,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官德修养,将正身立德作为为官理政的根本。其中,传承千古、泽被后人的包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临患不忘国、临死不失节的赤胆忠心;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的公正廉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慎独慎微、迁善改过,“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内省自觉;等等。毫无疑问,这些积极的价值取向是今天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党性修养的珍贵滋养,也是我们推进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思想源泉。至于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推己及人、重诺守信,抑恶扬善、扶危济困,克勤克俭、孝老爱亲等道德规范,则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内在的精神气质,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根基。

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中国古代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万物之源,得出的许多富有哲理的思想方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幽远洞见,体现了追根溯源、穷究事物根本的探索精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否极泰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辩证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的深刻思想,阐明了认识与实践相互为用的知行统一观。审时度势、未雨绸缪、因机而发的智慧理念,展示了察时辨势的权变之策。我们要继承和发展这些宝贵的思想方法,拓展思维视野,丰富思维方式,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提高理论创新成果质量。

质文兼具的表达方式。任何一种科学的理论,都是真理内核和精妙表达的统一。理论创新既要注重挖掘思想的深度,又要注重呈现形式的美感。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为文立言,认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强调文以载道,昭昭如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之不文、则行之不远,追求“篇有百尺之锦,句有千钧之弩,字有百炼之金”的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以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韵味表达出来的。我国古代的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成语典故、格言警句浩如烟海,其中,言简意赅、意深辞雄、凝练晓畅的美文嘉言不胜枚举,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库。我们要善于从这一宝库中采撷珍品,领悟精义,得其真传,以此来助力改进文风,锤炼思想观点、丰富表达方式、润色语言文字、提升传播能力,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加鲜活生动,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原文链接:https://news.gmw.cn/2022-11/02/content_36131628.htm

关闭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江南大学 JW17219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8206 0510-85328207(传真)
服务邮箱:fjc@jiangnan.edu.cn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08:00-11:30;13:30-16:30

  • 微信服务号

  • 微信订阅号

  • e江南AP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