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芳菲至,气象万千满江南。3月17日,《当代外语研究》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杨枫教授在文科楼A349为外国语学院师生做了题为《知识翻译学——理论定位与学科体系构建》的学术讲座。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李荣华、党委副书记刘伯贤、副院长谢竞贤出席,并与近100名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聆听了讲座。讲座由陈伟教授主持。
讲座前,李荣华代表学院向杨枫教授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与感谢,同时鼓励师生认真聆听,相信这一前沿性讲座将会极大地拓宽外院师生的学术视野,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有力地推动学院翻译学科的建设。
讲座伊始,杨枫教授从西方翻译学理论的特点出发,指出其对翻译对象和翻译本质讳莫如深,由此导致了翻译始终处于工具化的边缘地位。他指出,知识作为实在的存在应当作为翻译研究的对象和焦点,知识翻译学正是由此发轫,其逻辑起点在于知识是翻译的所有存在、是翻译的对象与本质。随后,杨枫教授对翻译与语言、文化、知识的关系进行了阐释。他表示,翻译虽由语言织就,但语言的本质并非是其研究对象;知识是人在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对世界的认识与经验,是一种意识化、符号化和结构化的信息工具,而文化则是关于世界、社会和人类命运的观念与想象;语言承载文化交织的知识,知识的生产就是翻译的实践。因此,杨教授提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与社会实践。
在谈到知识翻译学的理论框架时,杨教授着重介绍了知识翻译学的翻译类型和翻译标准。他认为,知识翻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学科知识翻译类型,完成了翻译对象的科学谱系分类。接着,他列举老子、苏格拉底、康德等东西方哲学家的思想成果与作品,强调了“真善美”翻译标准。杨教授详细阐释了“知识的地方性”与“翻译的世界性”,表示翻译是地方性知识世界化再生产和再传播的科学共享过程,能够使不同语言承载的不同知识成为世界文化公共财富。最后,杨教授以知识翻译学的普通翻译学理论定位作为总结,指出知识翻译学致力于语言转换、话语竞争、知识建构三大层面的研究,具有普通翻译学的理论气质,为各个学科的知识积累和转化提供理论与方法。
杨枫教授的讲座结束后,谢竞贤副院长做了点评,并就知识翻译学对新文科建设的启示、翻译的真善美标准等问题与杨教授交换了意见,同时表示期待杨教授以知识翻译学为学术平台对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翻译学科建设给予支持与指导。随后,杨教授与陈伟教授、杨勇教授及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细致耐心地解答了师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师生受益匪浅。
杨枫教授莅临指导
李荣华书记致辞
陈伟教授主持
谢竞贤提问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