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简报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简报>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陈坚:以生物制造技术推动未来食品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食品安全网 编辑:王艳丽 发布日期:2023-10-09 查看次数:次

【中国食品安全网10月7日】9月20日,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为主题,由教育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山西省人民政府、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指导支持,中国食品安全报社、长治市人民政府、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山西省投资促进局联合承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食品安全大会在山西省长治市隆重举行。在9月20日下午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食品安全大会“院士讲坛——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 以新格局保障新发展”中,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陈坚演讲。

陈坚表示,在过去几年,有关未来食品的研究机构和平台组织在全球不断建立。在我国也出现了一些未来食品的研究单位或者组织,也相应召开了很多有关未来食品的学术会议和论坛。

未来食品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饮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问题;发展路径是依靠食品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实现BT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智能制造、FT食品技术等“3T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未来食品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食品安全和营养、饮食方式和精神享受等问题。

解决食物供给和质量问题。通过变革食品蛋白的制造模式,实现高质量供给保障。从传统种植养殖方式转变为车间生产方式,来生产人造肉、人造奶、人造蛋等等,与传统畜禽养殖相比,其产生温室气体少,占用耕地面积更小,在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方面更加高效环保,让地球更健康。提升食品安全和营养水平。由于食品加工粗放、营养缺乏人群针对性、膳食结构不科学等等,造成了很多慢性疾病。在过去的30年,进行了大数据分析研究,发现膳食与人类健康密切关联。2019年,不同国家发布的膳食风险因子排序显示,中国排序第一的是高钠。低糖、低盐、低脂已成为当代流行健康饮食方式,利用食品生物等工程化技术,未来食品将实现“减糖不减甜,减盐不减咸,减脂不减味”。

未来食品与生物制造的关系是什么呢?

所谓生物制造,是实现生物经济的主要途径,是以生物为核心的多学科知识,以细胞为基础的多方面技术来支撑多产业的发展,服务多领域的应用。从技术、产业、经济模式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特点和优势。比如,在经济模式层面,生物制造可以促进产业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并且创造一个全新的产业链和经济增长点。

由于近十年的迅速发展,生物制造特别是一些共性底层技术(如合成生物学)取得了重大突破,继而不断拓展了对生物体认知的边界,认知边界的突破,就使得过去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成为可能。在食品领域,生物制造通过构建功能性微生物细胞或酶,利用淀粉、纤维素等可再生原料,在生物反应器中生产出一些新的食品原料、组分、配料和添加剂,再经过食品化加工就得到各种食品,以实现更安全、更健康和可持续的食品获取方式。

食品生物制造主要涉及酶工程技术和发酵工程技术。首先是酶技术,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食品品质和提升食品加工过程的效率。发酵工程技术主要目的是生产发酵食品,制造一些食品配料和添加剂。

食品生物制造最核心的技术是合成生物学技术。其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认识生命的本质,即建物致知。二是赋能生物技术,即建物致用。另外一个关键技术是合成生态学技术。其目标是实现食品定向风味和丰富均衡的高质量制造。

推动未来食品与生物制造,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关于食品安全的任务与挑战方面。在过去十年中国是食品安全水平提升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个指数覆盖面非常宽泛,涉及了农村卫生、教育等方面。我国在食品安全防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

第二,对于食品加工过程安全控制的基础研究,例如危害物形成机理、新资源食品、新加工技术、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建立食品安全主动防控新体系来应对新业态,以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保障的目标需要科技界的持续深入研究。

第三,食品在替代蛋白研究领域如何能够与国际接轨,加快市场准入。目前,大豆血红蛋白、牛肌红蛋白、鸡细胞培养肉、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等新资源食品已在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获批。



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安全网https://www.cfsn.cn/

原文链接:https://www.cfsn.cn/2023/10/07/99382312.html


(编辑:潘梦妍)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