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君,女,中共党员,1983年2月出生,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系统辨识建模、机器学习、自适应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中央高校自主科研基金青年项目和横向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学术成果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ESI高被引论文8篇,入选2015年度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1篇;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曾先后担任自动化系副主任、教学院长助理等职务,获评江南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要持续注重教学基本功的提升,紧跟教育教学改革前沿,把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优势,把自己的学识充分融入教学实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获得江南大学第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的刘艳君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
坚持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任教以来,刘艳君先后承担了5门本科生课程和1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她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从“古—今”“中—外”“国防—民生”三个维度深入挖掘“人物、故事、哲理、前沿进展”等思政元素,开发课程思政案例,提升课程内容的新鲜度与高阶性,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系统观,实现“知识、能力、素养、人格”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主持完成2019-2021年度江南大学教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自动控制原理》卓越课程2.0建设”,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2019-2021年度江南大学教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建设研究”,研究成果“四位一体,闭环迭代——控制理论课程群金课建设探索与实践”获2021年江南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践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推进一流课程建设
她以新工科人才需求为导向,对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造,利用MOOC在线课程、小组专题讨论,灵活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结合雨课堂、中国大学生MOOC网站等智慧平台,合理安排课前、课堂、课后全过程的教学设计,保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高阶性和创新性;通过小组专题讨论,翻转课堂突出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课程的参与度,激发学生主动涉略和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强化创新思维的训练。同时,她积极参与新形态数字化教材的编制,“自动控制原理数字课程”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所授课程《自动控制原理》成功获批国家一流课程和江苏省首批一流课程混合课程。
完善课程评价迭代机制,保障持续改进成效
她积极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认证理念,创新和完善面向“课程目标”基层产出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将过程性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的传统机制升级为基于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持续改进的多闭环迭代式机制,确保持续改进落实见效。所授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在2020年之前的学生教学评价稳定在前10%左右,但疫情3年线上教学的不适应造成教学评价滑落到29.93%,经过课程评价与改进机制的实践运用,目前评教已上升至3.73%。“刘老师主讲的课,不仅严谨专业、逻辑性强,还让我们学会凝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真正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观、人生观。”学生的认可是对刘艳君教学的最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