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按照“价值导向引领、家国情怀培养、知识能力传授”的总体要求,深化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完善学院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切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学院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厚重数理基础,紧跟学科前沿;创新学科交叉,服务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培养数理基础扎实、专业知识精湛、家国情怀浓厚、服务社会有力的新时代理学人才为目标,要求每一位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明确课程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立足课堂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学院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教师节表彰活动、教学典型选树、先锋工程引导等多渠道营造全员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氛围,不断引导教师积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投入课堂教学,逐步形成了“化被动为主动、以主动入生动”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
以“课程育人”为标尺,加强课程思政示范引领
学院坚持强化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将“课程育人”作为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充分挖掘凝练数学、物理学专业特色,打造一批示范课程,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内涵式建设,教育引导学生培育爱国情、激发强国志、深化报国行,从而逐步转变教师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带动广大教师既要当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如陈国庆院长以“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为题,以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霍金等科学家为例,诠释了坚强意志、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能力、文化素养等品质,分享了关于“课程思政的思考和实践”以及达到“课程思政的目的和方法”,为全院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课程思政示范课。此外,在学院每年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中积极体现课程育人的关键点,在提升教学技能时,不断强化课程育人的能力,做好示范引领。
以“技能提升”为保障,建强课程思政育人队伍
学院为进一步落实“三全”育人要求,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培训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鼓励专任教师与思政团队共同参与课程思政课题申报、定制思政“金课”专题培训、参与校外专题培训等方式,把“引进来、走出去、共发展”相结合,着力提升课程思政授课技能,推动构建协同共进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近年,学院各系部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工作,先后获得课程思政研究专项2项,金课建设研究专项2项;邀请全国十大最美教师、国家精品课程《微积分》课程负责人、浙江大学“网红”教师苏德矿教授作“公共基础课如何从点名到网红课”专题政讲座,其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授课艺术充分融合,让学院教师感触深刻、受益匪浅;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张景翔、王继成等教师前往西安交通大学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并在学院内积极开展经验交流与分享。
以“平台建设”为抓手,彰显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学院始终坚持以课程思政平台建设为主抓手,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2018年,学院申报的数学建模育人工作室获批学校首批“教师育人工作室”,工作室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师风优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用发挥明显的“老中青”梯次教师队伍,打造“学科竞赛-课程思政-能力提升-实践创新”一体化学生发展模式,把“以赛育人、以赛促人”的理念贯穿学生培养体系中去。近年来,数学建模育人工作室在学科竞赛和思政育人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学生竞赛获奖比例不断上升,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尤其,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为了顺利完成“美赛”培训,工作室指导老师放弃休假,开展“战‘役’说理”线上专题培训模式,结合疫情,培训建模思维,传递科学精神和必胜信念,最终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再次斩获佳绩。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不仅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更在于要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各环节。一直以来,理学院在学校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多措并举鼓励教师研究课程思政,充分认识和理解在新形势下开展课程思政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重难点讨论研究,促进课程改革实践、推进教育创新,运用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落实育人价值导向,形成“三全”育人有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