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十二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设计”工作营于8月24日圆满结营。两岸师生交流学习共计八天,从学术探讨到破冰互动,从实地考察到创意工作坊,再到最终的设计成果展示,每一个环节都紧扣“江南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两岸师生携手,以江南文化为灵感源泉,巧妙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创作出一系列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富有创新精神的设计作品。这些成果不仅为师生们留下了宝贵的回忆,更为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一、文化考察
8月19日上午,工作营全体师生前往无锡惠山考察调研。惠山古镇里,通过参观惠山祠堂群、天下第二泉、寄畅园等名胜,两岸师生领略了江南风光和园林文化。并通过学习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惠山泥人,亲身体验江南传统手工技艺,感受江南文化的精髓与魅力。下午,工作营全体师生前往扬州“瘦西湖”进行民俗考察。扬州瘦西湖是历经数个朝代发展形成,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同的互动关系。瘦西湖内园林、建筑等应有尽有,享“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是江南艺术的珍贵遗产,通过对于瘦西湖的游览,为两岸师生课题概念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
8月20日上午,全体师生开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之旅。大运河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有自春秋至当代以来反映运河文化的古籍、书画、陶瓷器等文物一万多件。通过对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参观,两岸师生切实感悟到了大运河沿岸的经济、文化、景观,还透过这些资料看到了闪烁在其背后熠熠生辉的人文智慧,对后续课题的研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日下午,工作营开启了第三站文化考察,两岸师生前往南通,并抵达南通富美帽饰博物馆参观馆。通过参观古今中外各具特色的帽饰,以此领略中国汉族传统首服文化,丰富了师生们对于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融合于帽饰设计的认知。
8月21日上午,师生们来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工艺印染品。非遗传承人吴元新老师向两岸师生们详细地介绍了蓝印花布的源起、发展以及制作方法,并带领大家体验了蓝印花布的制作。通过吴老师的指导,师生们制作了专属于自己的蓝印花布。通过制作,使师生们身临其境地了解了蓝印花布的前世今生,体会到了这一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下午,两岸师生们最后前往苏州镇湖“琴芬绣庄”,感受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苏绣的魅力。琴芬绣庄由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惠琴女士及苏绣传承人姚惠芬女士共同创办。姚惠琴女士向两岸师生们一一介绍作品中的苏绣技法,师生们们近距离品鉴了绣庄历年来代表性刺绣艺术精品,与姚惠琴女士针对当下中国苏绣的传承与创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研讨。
二、创意工作坊
为期三天的文化考察调研结束后,两岸师生进入概念发散和创意工作坊的环节。八个小组通过调研的内容和实践的经验,围绕“江南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灵感迸发,通过认真调研,结合小组成员不同地域、专业、院校的特点,进行概念设计。
三、成果展示与结营汇报
汇报过程中,导师们在对营员们展示的成果表示充分肯定的同时,对各组的作品一一给予建设性指导意见。来自台湾铭传大学的卫万里教授表示:各小组在进行设计时,都在聚焦符号中“具”的部分,从而忽略了“意”的重要性。如何让“商品”或“产品”更有“厚度”,如何加深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文化链接性,是我们需要进行改进的课题。汇报结束后,两岸高校教师为营员们逐一授予结营证书。
最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周林进行工作营工作总结。他表示,本次工作营是设计学院举办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可持续设计工作营,旨在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两岸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营员们在短时间内能够高度融合值得肯定,相信通过不断加强两岸师生之间的联系,一定能不断碰撞出两岸设计思想的新火花。2024第十二届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可持续设计”工作营圆满结束。
结营仪式双方师生合影
文化考察合影
成果展示与结营汇报
汇报颁奖
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