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媒体江南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媒体江南>> 正文

江南研究再出发——首届江南史学前沿论坛在江南大学举行

发布日期:2024-12-13 来源:江南时报 刘大禹 马素伟
资料来源 江南时报

【江南时报12月11日】12月6日至7日,“首届江南史学前沿论坛暨长江大运河文化论坛”在无锡江南大学举行。本次论坛首次立足历史视角,聚焦“江南历史与人文”“江南经济与社会”“江南运河与文化”三个专题,邀请70余位国内相关江南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就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侧面寻根追本,共同“史说江南”。论坛旨在挖掘江南历史文脉,力图突破江南史研究学科藩篱,丰富江南史研究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推动新时代江南史学的繁荣与发展。

在中国区域史研究领域,“江南”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江南文化研究更是热点和重点。但江南研究并非孤立零散的文化“碎片”,而是一个个历史“集合”。本次论坛意在以“江南文化”为本,勾画区域社会的内在结构与历史演进,深化对“江南”研究范式的拓展,形成“中国江南学”的学术共识。论坛首次以“江南史学”作为研究论坛主旨,其“前沿性”在诸多方面得到彰显。

学科视角的转换,突出江南研究的“历史表达”。“江南”涵盖了地理方位、行政区划及文化意象三重意蕴,作为文化概念的江南独领风骚,传统研究视角常聚焦“文化的江南”,青睐于对江南文化的阐发。研究本无主次之分,但从学科角度看,则有中心与边缘之别。在当前现有的学科体系中,区域文化研究分散于经济、史学、文学等不同学科之中,尚未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江南”是文化的象征,更是历史的产物,从文化视角转向史学视角,由“江南文化”主题转换为“江南史学”主题,对江南文化的“历史表达”,从“片面的文化史”转向“全面的江南史”,有助于增加我们洞察江南的多元性,增进对江南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研究范式的转型,突出江南研究的“交叉融合”。长期以来,“江南文化学”常沿用文化研究范式或人类学研究范式,凸显人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展现文化动态过程及文化置身于人类社会制度中的影响。然而,我们不仅需要对江南的宏观概括,还需要对江南的微观叙事,深入考察江南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科技史、战争史、音乐史等诸多领域,这就需要运用史学研究范式,推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既可以保持江南文化研究的独特性,也可以不断拓展研究边界。多视角、多维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有助于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可能引发历史学研究范式新的革命。

研究方法的丰富,突出江南研究的“学理建构”。从“江南文化”研究上升为“江南史学”研究,是对江南区域研究的学理升华和理论建构的先行探索。江南史学研究以江南区域为研究对象,涵盖了政治、经济、科学、教育、农事、军事、史学、文学、美学、宗教等诸多方面,在历史资料的占有使用上要求颇高,在学理分析上需有深厚积累,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研究方法,从而构建完整的“江南史学”学理逻辑、学科属性、研究对象、发展方向。

区域视野的超越,突出江南研究的“全球史意义”。由于江南长期以来是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具有独特的地位,“江南史学”是沟通、整合中国史、全球史研究的桥梁,在某种程度上,江南史即是国家史。鉴于此,在研究主题上以“江南史学”涵盖“江南文化”,从“区域性”“本土性”“全球性”三个不同维度进行镜鉴观照,能够彰显江南研究的全球史意义。如何从“江南视角”观照中国、亚洲和世界,或从中国、亚洲和世界来反观“江南区域史”,呈现江南区域史的“特殊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论坛选录高质量学术论文39篇,涵盖“江南经济史”“江南城镇史”“江南文化史”“江南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无锡史”等相关主题。会议主题集中,视野开阔,为初步系统研究与构建“江南史学”奠定了基础,参会学者表示,期待第二届江南史学前沿论坛的举行。

本文来源:江南时报https://jnsb.xhby.net/pc/layout/202412/11/node_A01.html

原文链接:https://jnsb.xhby.net/pc/con/202412/11/content_1399608.html


阅读() (编辑:于乐)

    点击排行| 精华推荐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校内备案号:JW备170083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邮编:214122

联系电话:0510-85326517

服务邮箱:xck@jiangnan.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