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根据《江南大学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学院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院级导师培训活动,包括组织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特别是新增研究生导师参加“全国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系列专题研修会”的三次视频会议并根据会议相关内容进行现场研讨;聆听了资深专家陈庆章教授的线上讲座“研究生导师的自身建设与研究生的培养——一个工科类导师的思考与实践”;邀请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万长松为全院研究生导师解析《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等。从系列培训活动中,导师们理解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认识到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用“仔细雕琢的态度”来锤炼研究生;进一步明确了作为科研工作者和研究生导师,应该具备的六大精神,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永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公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通过学习,参与培训的2022年新增研究生导师纷纷发表感想:
博士生导师杨兆琪认为:从东南大学陆建教授,题目为“强实践、融思政、筑体系——东南大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的报告中,本人认为作为药学相关专业的导师,应该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涉及中医药文化的内容。中医药历经千年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内容之一。引用青蒿素的发现等活生生的实例,将德育融合到专业课程主线,提升学生对于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度和自豪感,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坚定学习信心。从这些例子的讲解,逐步在专业课中传递德育元素,实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内涵,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博士生导师耿燕表示:应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合作培养基地的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如工程硕士专业课程设计、学位的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从而一方面可帮助培养工程硕士的技术攻关及技术改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助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加速科研成果落地与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博士生导师朱蕴韬谈到:参加培训主要收获是关于校企共建研究生课程与教材体系方面。在本科阶段,同学们主要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因此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应更加侧重增进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和对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企业的需求有充分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在工业界发挥自己的所学之长。因此高校很有必要通过与企业沟通,与工业界的专家共同设计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立考核标准。从理论、实践与思政多个方面入手,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功底、过硬技术能力和饱含家国情怀的合格人才
硕士生导师邵安东谈到:通过学习,让我感悟到高校授课过程中课堂思政与专业知识结合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如将化学生物学这样的新兴课程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聚焦新目标,开展新征程”的精神指示相结合,即从科学的角度与时俱进,找准战略角度,发展新的学科、新的方法与技术。
硕士生导师高敏的体会是:认识到工程伦理教育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工程科技人才的价值取向,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要重视这方面,更要恰当引导。
硕士生导师闻建表示:通过三期的培训,作为一名新增研究生导师受益匪浅,将在今后研究生的教学和学生的培养上,要更加注重相关研究前沿性的介绍,特别是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进展和最新前沿成果。引领学生对于所学专业有更好,更全面的了解,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对如何培养好研究生,如何做好导师我还刚刚起步,要在实践中持续学习。
研究生导师系列培训活动